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哪)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哪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马艺文 秦晓宇 成蒙 供稿

本文选自《物理》2023年第3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张》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3年2月21日晚,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科学技术部人才与科普司、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支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承办的第60期科学咖啡馆活动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为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主讲嘉宾为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在本期科学咖啡馆活动中,邱成利以“如何编写中国科学传播报告”为主题,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的编写框架,并在报告结束后与听众就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图1 邱成利主题报告现场

为什么要对科学传播进行年度评价?

科普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理念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方式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看作是同等重要的。这说明如果仅有科学的产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产出的科学知识走进大众的生活中去。

中国科学传播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报纸、图书、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展览、网络、科普活动、科学教育、政策、理论等方面。这些方面各有侧重、各展所长,但是又相互契合、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了广义的科普—科学传播体系。随着各种媒体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中国的科学传播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逐渐成为世界科学传播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科学传播进行年度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邱成利在报告中提到,为了完成对中国科学传播工作进行年度评价,中国科学院传播研究中心对中国科学传播发展状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并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充分比较,求同存异,确定了中国科学传播报告的撰写大纲,决定以不同的科学载体进行分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传播载体上的科普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现状

在报告中,邱成利按照《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的主要框架,为大家逐个讲解报告中的主要内容。首先在中国科学传播的综述中概述性地为大家讲解中国现在科学传播的现状。后来他又展示了《中国科普统计报告》等资料中统计的数据。这些数据显示,现在中国的线下科普活动正在稳步发展,包括但不限于:科普场馆、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栏、线下科普讲座、科普专题展览、科普竞赛等。此外,在广播方面,全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科技相关节目的总时长为14.60万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科技节目总时长为17.75万小时,质量越来越高,选题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内容和情节也日趋丰富。在图书期刊方面,科普图书发行8559.89万册,科普期刊发行8834.67万册,科技类报纸发行9462.12万份,发放科普读物和资料共计4.98亿份,中国的科普图书数量越来越多,不断涌现出优秀的科普精品图书。另外邱成利重点介绍了图书线上消费现状,根据《2021年抖音电商图书消费报告》中的数据:2021年,抖音图书带货直播总时长高达581.8万小时,累计直播观看量为80.5亿次,图书类话题的视频播放量为1485.7亿次,每天通过抖音售出的图书超过45万本。这些数据说明,该平台图书消费规模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了解图书内容。随后邱成利按照报纸、科普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展览的顺序为大家依次详细介绍每一种传播媒介的发展现状、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就科学传播给出了发展建议。报告最后从科普活动、科普政策、科普教育三个方面,高屋建瓴地对活动开展、人才培养、政府政策给出了分析和建议。

总的来说,科普传播的媒介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媒体终端正在从图书、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到手机、电脑等现代电子设备。各大视频、直播平台的崛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视频和直播中了解科普、科技知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变为在网络上浏览科普、科技等各类相关信息。图文消息、视频动画、直播讲解等因素都使得科普的形式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科普传播媒介的井喷式发展。一方面体现着科学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新时代科普信息通道的总通量十分庞大。这给新时代的科普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我们必须抓紧此次机遇,大力发展中国的科普事业。与此同时这也给科普工作带来十分艰巨的挑战,例如:如何确保公众在海量的信息流中获取正确的科学科技信息、如何确保科普信息的质量、如何实现科普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等。邱成利指出,任何变化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人类就是在不断迎接挑战,进而战胜困难,最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更好地编写中国的科普事业发展总结评价?

本次科学咖啡馆活动还邀请了来自各个行业从事科普工作的专业人士参加。邱成利完成报告后,嘉宾们都基于自己的行业特点及工作内容就科学传播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日后的中国科普事业发展总结的编写给出了意见和建议。中科院党组原副书记郭传杰研究员提出,科普工作者作为科学信息的传播者,应该在信息量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不仅要注重科学信息的“量”,还要注重科学信息的“质”,除了要涵盖科普可能会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还要促进科普的专业化。此外,郭传杰研究员还提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在未来是否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做为所谓科普信息的“守门人”。对此,邱成利回应道,目前制约中国科普发展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科普相关数据统计的滞后,这导致我们无法及时获取发展质量的第一手信息,因此可能会无法及时调整。这也是未来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的汤书昆主任和北京交通大学的陈征教授,都提出了要在中国科普年度报告中加入“年度重大问题”或“聚焦性问题”板块。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每年的科普年度报告相似度高的问题。北京林业大学的任学勇副教授提出,中国科普事业如火如荼地发展使其在国际舞台上也崭露头角,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议在中国科普年度报告上增添“国际视角”板块。


图2 科普活动与会嘉宾合影

科学咖啡馆活动在嘉宾们热烈的讨论中渐入尾声。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在最后的总结中寄语广大的科普事业工作者,希望大家坚守好科普工作岗位,为中国的科学普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也祝愿中国的科普事业能够蓬勃发展。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哪)